生傳系邀請柯書林臨床心理師蒞臨專題討論演講

文:游登理、賈千慶

圖:陳沛帆

本學期於2015年10月16日舉辦的專題研討課程「出路」,邀請到柯書林臨床心理師為生傳所新生分享未來出路問題。

柯書林心理師畢業於臺大心理學研究所,也於臺大心輔中心服務,深切瞭解學生所面對的身心靈問題。柯心理師有豐富的臨床心理經驗,主要專長在處理青少年以及孩童與父母親的關係,在業界名氣廣眾。他提到與青少年諮商時,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青少年拒絕溝通。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會面臨一個建立自我認同的必經階段,開始思考為什麼對大人說的話要全盤接收。因此,在父母親面前,要青少年完全買單,是不可能的。這時,柯心理師的小撇步,便是罵一罵在諮商室外面等候的父母,以開啟與青少年的互動,使他們認為被瞭解,慢慢敞開心房,願意繼續進行諮商。

柯書林臨床心理師

柯書林臨床心理師

臺大的學生即使就學過程在外人看來,應該一帆風順,但同樣面臨相當多挑戰。面對未來畢業後的出路,更有許多困惑。因此,柯心理師特別針對這個主題,以自身的經驗談,告訴學生碰到問題時,該如何調配與釋放。

柯書林心理師認為心理學學術研究與臨床實務應是相輔相成,但中間需要三至五年時間去磨合,經歷困惑期。柯書林指出,成績很好的同學傾向埋伏於學術中,對於實務會感到害怕。相反地,很會實務的同學通常成績不是很出色,便覺得學術只具學歷與考試作用。他個人過去把學術當考試用,出社會當經驗,但經過幾年的磨練,發現累積相當實務經驗,加上對於學術研究發現的應用,更是如虎添翼。

針對在場學生最關切的問題:怎麼快點畢業?如何擺脫低薪、草莓族的稱號?柯書林心理師認為我們反倒要思考最本質的問題—如何過生活。找「出路」應該是手段之一,如何過生活才是我們活著的目的。有了“好的出路”不等於過日子沒問題,但有能力過日子,就什麼路都走得出。他認為學生往往忘了享受學習的過程,卻成天擔心考試結果。以為考完試從此海闊天空,殊不知堆積出的壓力等在後頭。柯心理師建議我們想把日子過好,就需了解壓力和情緒,讓自己保持心胸開放,才不會陷入在焦慮和封閉之中。柯書林心理師提到,越優秀或社會地位越高的人遇到挫折,越容易想打掉重練,但累積出來的更多壓力就會讓腦部 Limbic system越紅,而影響人的感官知覺。他的觀察是原住民或許比一般人更懂得解消壓力、過生活。

演講的尾聲,柯書林心理師與同學們進行互動,而研究生也紛紛提出常遇到的問題,如論文寫不出來怎麼辦?會不會覺得沒辦法畢業?覺得一事無成?針對這些情感、同儕人際、教授難搞、家人、前途無「亮」和身心症狀等等議題,柯書林分享了引以為傲的經典名句「沒有什麼事情過不去,只要把呼吸顧好。」簡單的顧好呼吸,好好過日子,其實便可以解決很多難處。柯書林認為人生是未知的,不可能完全照預設的劇本走,卻也因此有很多的可能性與出路,所以鼓勵大家要好好活下去,不管生活多麼悶也要好好呼吸。因應聽眾需求,柯心理師最後提出可實行的方案供大家試驗看看。他建議大家遇到難題時,先想想自己擁有什麼,以及自己正扮演哪些角色,然後用行事曆配置好每一段時間來扮演好這些角色,其他就放手不要憂慮。柯書林不忘提醒學生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們,要大家開放心胸,不要封閉在自己的世界。這一場風趣的演講,使學生學到面對困境的解決方法,也對自己未來的「出路」有了新的想像。

柯書林臨床心理師(前排中)與師生合影

柯書林臨床心理師(前排中)與師生合影